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炉料 » 矿石知识 » 正文

能源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一、 能源矿产资源生产

 

(一) 煤炭

 
        40多年来,煤炭生产,多经波折,但持续增长,始终是中国能源矿产的主导矿种。1949年,全国原煤产量仅3 243万t;1957年,产煤1.3亿t,上了一个台阶;1989年原煤产量跨过10亿t(10.54亿t)大关,并超过原苏联和美国,跃居世界第1位。90年代,产量仍逐年上升,1996年产原煤13.74亿t,始终位居世界最前列。但人均占有比例小,仅1 025kg,居世界第8位,仅为居世界第1位的澳大利亚(人均15 151kg)的6.76%。采煤机械化程度和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不高,1995年分别为71.58%和46.66%。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以煤为主,1952年,煤炭占能源生产的94.9%,随着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比例曾逐步下降,最低点是1976年,占68.5%,随着石油产量增幅的缩小,比例又逐年上升,1995年又达75.5%。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给运输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煤炭,有多种所有制企业从事开采,在不同时期,产量的构成也相应有所变化。1965年以前,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占70%以上,地方国有煤矿占25%,乡镇煤矿略大于4%。1980年,按以上顺序产量比例分别为55.5%、26.2%、18.3%,国有重点煤矿产量比例下降。至1995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三者比例分别为37.3%、16.5%和46.2%,乡镇、私营企业原煤产量分别超过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

        据统计,至1995年,全国从事煤炭开采的企业,包括国有重点煤矿104个;地方国有煤矿1 803个;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开采点8万多处。其中,特大型企业(年产大于1 000万t) 有大同矿务局等17个;大型企业(年产300~1 000万t)有潞安、北京矿务局等32个;中型企业(年产90~300万t)有邯郸、乐平矿务局等38个;小型企业(年产小于90万t)有固庄煤矿等17个。

        中国煤炭产量相对集中,省(区、市)间差异大。1995年,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山西省年产煤33 176万t,占全国产量的25.7%,其次为河南省(年产10 181万t),占7.9%,第3位为四川省(9 739万t),占7.5%。海南省仅年产原煤1.5万t,占极小的比例。

   

(二) 石油、天然气

       

        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发展不够平衡。石油生产规模,40年间扩展比较迅速;天然气的发展,相对滞后。

        石油生产,在50年代,开始出现产量明显上升之趋势,1959年,产量达到373万t;六七十年代,由于大庆和东部一系列油田的发现和开发,除个别年份(1967年)外,以14%~39%的增幅快速上升,因此1978年产量跨过亿吨台阶;80年代以来,石油产量保持平稳、持续上升,但增幅明显减小,在0.44%~2.25%之间变化。在能源生产构成中,1970年石油占1.7%,随后比例不断提高,1980年达23%,之后又逐年下降,1995年占16.7%。产量难以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后备接替资源准备不足,东部油区处于高含水期生产、递减明显,不少年份出现探明储量低于产量的“入不敷出”状态,储采比下降(现为14.36∶1),因此严重制约了产量的增长。

        天然气生产,受到下游利用和集输条件的制约以及一度曾存在重油轻气的找矿思路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天然气的重视和加大了研究、工作力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不断发现新气田,获得了突出的进展,反映在天然气产量和产地的变化上。天然气产量,1960年为10.4亿m3,基本产自四川省;1976年产气101亿m3,上了一个台阶,经历了16年,仍以四川为主;至1996年,产气201.2亿m3,又上了一个台阶,但经历了20年,除四川仍占主要地位外,陆地其他地区天然气产量也在逐步增长,而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气田开发,使1996年天然气增长率达到14.38%,是20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随着陕甘宁天然气田的开发,又将促进天然气生产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相应地天然气生产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上,从1970年的1.2%上升至1980年的3.0%,随后虽逐年下降,1995年仅占1.8%,但1996年以后又有所改善。

        80年代以来,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新星石油公司所属的企业和单位以及一些地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直是石油、天然气生产的主体。1996年,原油生产1.414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90%;天然气产量16.4亿m3,占全国产量的81.6%。其中所属大庆油田石油产量从1976年达到5 000万t以后,连续21年产量保持在5 000万t以上,1996年产原油5 600.86万t,占总产量35.68%,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

        至1997年底,据统计,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的主要企业有35家。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所属的有大庆、胜利、辽河、新疆、中原、华北、大港、吉林、河南、长庆、延长、江苏、青海、玉门、四川、滇、黔、桂、冀东、吐哈、塔里木、安徽等21个管理局、勘探局、指挥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的渤海、东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4个地区公司;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所属华东、西南、西北、东北、华北、中南6个地区石油局和广州公司;由上海市、原地质矿产部、海洋石油总公司合组的上海市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从事东海平湖油气田开发;由原煤炭部、原地质矿产部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合组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台湾中油公司主要在台湾陆地和近海海域开发油气。

        1996年产原油500万t以上的企业有:大庆(5 600.86万t)、胜利(2 911.61万t)、辽河(1 504.31万t)、南海东部公司(1 184万t)、新疆(830.1万t)。年产天然气10亿m3以上的企业有:四川(73.83亿m3,占36.7%)、大庆(23.32亿m3)、南海西部公司(20.0亿m3)、辽河(15.92亿m3)、胜利(11.91亿m3)、中原(11.05亿m3)、新疆(10.52亿m3)。

        石油、天然气生产,分布不均衡。石油产量以东部(华北、东北、江淮)为主并相对集中在大盆地内。1996年,东部产油1.2049亿t,占总产量的77%,中西部占13.5%,海域占9.5%;两大盆地产量,松辽(5 970.88万t)、渤海湾(5 622.85万t)占总产量的73.8%。天然气产量以中、西部为主,也相对集中于大型盆地。1996年,中西部产气113.22亿m3,占总产量56.25%,东部产气73.64亿m3,占36.6%,海域产气25.9亿m3,占12.87%,其他地区比例甚小;两大盆地产量,四川(80.49亿m3)、南海琼东南?莺歌海(25.9亿m3)占总产量的52.85%,且均属气层气田生产。已发现大气田的鄂尔多斯、塔里木两大盆地投产后,将促进天然气产量的明显增长。

 

(三) 铀矿生产

 

        铀工业经历了20年的调整和改革,实施军用民用结合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基本实现了技术新、队伍精、效益好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核电是当今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中国尚处起始阶段,需铀量有限。铀生产按近期核电对核燃料的需要保持了相适应的生产水平,调整了铀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标准。至90年代中期,用地浸、堆浸工艺生产的铀金属,已占年产量的60%。1994年上半年,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共三台核电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核发电量,分别为浙江、广东两省总发电量的6%和20%左右。1996~1997年,先后有总装机容量为600万kW的4个核电站,8个反应堆开始了工程建设或工程的前期工作,核电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四) 地热

 

        当前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仅93.67万m3/d,折合所利用的热能为1 792.13MW,年利用热量仅相当于192.74万t标准煤,为储存热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能源消费构成上仅占0.1%。现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一般限于2 000m以内。

        现已开发的地热田有434处。主要用于地热发电(西藏羊八井、那曲等地),总装机容量30.4MW;地热供暖面积约300万m2;医疗保健,利用地热田126处,遍及全国各地;洗浴,利用地热田226处,估计利用地热水量达1.3765亿m3,相当于年利用77.1万t标准煤;水产养殖,利用地热田47处,建鱼塘近200hm2;矿泉水生产,40处;农业利用,主要建立地热温室和灌溉,已利用地热田70多处,温室面积约41.09hm2。

 

二、 能源矿产资源供需状况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要求,能源工业要适应国民经济,逐步缓解瓶颈制约。《纲要》确定,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3.5亿t标准煤。能源矿产产量指标分别为:原煤14亿t,原油1.55亿t,天然气250亿m3。

        按国民经济发展所规划的速度,国内的专家运用不同方法预测了中国2000年和2010年能源需求量,趋向于建议:2000年能源总需求量为14.7~15.6亿t标准煤,其中,原煤14.7亿t,原油2.1亿t,天然气250~300亿m3,一次电力(包括水电、核电)2 350亿kW·h。2010年,能源总需求量19.6~21.6亿t标准煤,其中,原煤17.5亿t,石油2.8亿t,天然气800~900亿m3,一次电力5 808亿kW·h。

        规划安排的能源生产增长低于消费的增长,存在一定的缺口。分析能源矿产的资源准备程度,已形成和新建的生产能力以及开发的历史状况,能源矿产之间的供需差异是明显的。

 

(一) 煤炭

 
       

        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生产持续增长,但在相当长的时期,供不应求。“七五”以来,煤炭供给虽有波动,但总的供应趋于缓和,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在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构成的变化上,与石油的供给变化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但始终是我国能源的主导矿种,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地区煤炭生产不均衡。全国煤炭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的山西、河南、内蒙古、黑龙江、陕西、宁夏、贵州、安徽、新疆、四川10省(区),1995年调出煤炭2.2745亿t,其中统配煤调出2 090万t。其余省(区、市)均需调入煤炭,1995年调入总量2.1370亿t。“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煤炭生产、消费基本格局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煤炭运输仍将担负着极其繁重的任务,也是扩大煤炭生产规模的制约因素。

        针对煤类差异,煤炭供求有进有出。1949~1995年,共出口煤炭2.8675亿t,以动力煤为主;进口煤炭5 784万t,主要为无烟煤。1995年,出口煤炭2 475万t,销售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属于世界十大煤炭出口国之一。

 

(二) 石油、天然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油气的供需关系,尚属协调。石油除自用外,还可出口,换取外汇。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增多,国内石油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供需矛盾逐年突出。天然气的供需关系,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

        我国石油供需,经历了进口(1949~1962)、自给自足(1963~1973)、有进有出(1974~1993)、进大于出(1994以后)四个阶段。现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进口3 844.11万t,出口2 450.73万t,净进口量1 393.38万t,为1995年净进口量850.68万t的1.6倍。

        天然气的供需,受资源探明状况、下游利用程度和集输等因素制约,曾长期增长缓慢。80年代中期以来,探明储量增长幅度较大,地域有新扩展,供给范围不断扩大,逐年增加了供应量,约年均增长6.5亿m3。但总体上仍处于自产自销、以销定产的发展阶段。

        油气的供需构成,在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比例长期偏低,1995年,石油为16.7%,天然气为1.8%。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人均消费量很低,石油为126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大约相当发达国家的3.7%;天然气的比例更低。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值能耗(1.66kg/美元GNP)高,近于世界平均产值能耗(0.42kg/美元GNP)的4倍,因此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油品需求量以4%~12%的速度增长,而相应时期,石油、天然气产量的增速分别为1.59%和3.9%,明显反映供不应求。天然气尚可基本持平,但石油缺口已明显扩大。

 

(三) 铀矿

 

       

        铀矿生产按需安排。现已探明铀资源的部分储量动用,为已建成运营的、核电装机210万kW的秦山(装机容量30万kW)、大亚湾(装机容量2×90万kW)二座核电站提供了核动力燃料,并可满足正建的四个核电工程对铀燃料的需求。现运营的核电站发电量140亿kW·h,仅占电力总量的1%,连同在建的核电站建成发电,核电在电力总量的比重,大体占2%,尽管属于一种适当补充,但核电已迅速起步,逐步形成规模。

 

(四) 地热

 

        地热开发利用,随地而异,就地利用。现开发利用的地热水总量仅93.67万m3/d,热能约1 791.13MW。年利用热量相当192.74万t标准煤,只是储存热量的很小一部分,仅仅占我国常规能耗总量的0.1%,扩大利用,潜力很大。地热开发利用,在北京、天津、福州、漳州、湖北英山、河北雄县等城镇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展望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的前10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矿种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从矿产资源实际情况分析,国内能源矿产的开发利用,仍将继续以煤炭为主;石油产量可保持稳步增长,但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例难有大的改变;天然气产量将有明显提高,在能源构成比例上会有所改善;铀矿及地热开发利用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但在能源构成中比例仍相当小。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将面对着能源矿产的生产量低于消费量增长的形势。以煤为主的生产消费格局,又将面临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的巨大压力,治理环境和改善交通任务艰巨。

 

(一) 煤炭

 
        2000年,煤炭产量14~14.5亿t。“九五”期间年均分别增加原煤2 160~3 160万t,五年累计生产原煤约67.8~69.3亿t。煤炭产量增长,受储量、建设规模、运输等多因素的制约。从资源条件分析,煤炭探明率仅占资源总量的37.5%,潜力相当大,现今还保持着较高的储采比(239∶1);现保有储量中,尚有74.5%的未动用储量,但精查储量比例相对较小(占未动用储量的12%)。现保有煤炭储量,基本可提供2000年煤炭产量的需求。但要保证预测的2010年煤炭消费量(17.5亿t)以及建议的煤炭生产(19亿t)指标,突出的矛盾是后备储量不足,特别是可供规划建井的精查储量紧张。据统计,现有精查储量,生产矿井和在建井已占用约68.4%,未利用的仅占31.6%,且由于分散、开采条件复杂、工作程度不均、交通不便等因素占有相当比例,因此规模动用余地有限。“九五”期间,需新增精查储量300多亿t,年均增60亿t,由于投入有限,因此实际增量已显缺口。除了在矿山建设上采取措施外,必须重视和加强精查工作,以增加精查储量。

 

(二) 石油、天然气

 
        石油,根据计划测算指标,2000年产量达到1.65亿t。“九五”期间,约需年均增加299万t,增幅1.81%,五年累计生产原油7.95亿t。从资源准备程度分析,“八五”期间,储量增长速度达3.23%,约年均增加探明地质储量5亿t;石油开发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稳油控水、三次采油),延缓了递减,保持了稳产和小幅增产;西部地区和海上石油产量继续增长,石油的储采比出现了相对稳定,剩余可采储量具备实现2000年生产1.65亿t原油的资源保证条件,但难以承受更高增幅的需求。2000年预测石油需求量2.1亿t,年增速度达到6.88%,供需缺口4 500万t。解决途径,一是进口石油,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减少石油生产损失量,提高能效,节约挖潜。2010年,国家尚未制定计划指标,但已发表的不少供需预测结果尽管有所不同,总的差距不大,消费量在2.5~2.8亿t;原油生产量在1.60~2.25亿t。从资源探明程度和其他条件分析,认为在保持合理的储采比前提下,石油生产量建议安排1.9亿t较合适,而再提高产量难度将很大。石油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将达到6 000~9 000万t。要保证对石油的需求,除继续加强勘查和节能以保持国内供应为主外,应尽早考虑和安排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工作。
        天然气,2000年计划产量250亿m3,也有考虑争取300亿m3。“九五”期间,按250亿m3计算,年均增长9.74亿m3,8年累计生产天然气1 643亿m3。根据发展的需要,预测天然气消费量在280~300亿m3之间。从资源条件分析,90年代以来,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增幅较大,平均年增1 939亿m3,增长率达到19.7%,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可能保持探明储量较大增幅的势头。天然气现有储采比达35∶1,连同相应时期新增探明储量,不仅可充分保证2000年天然气产量目标的实现,而且满足2010年预测的消费量(490~630亿m3)和生产量(476~700亿m3)对天然气后备资源的需求也是有基础的。

 

(三) 铀矿

 
        据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中国核电利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合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构成状况,在东部沿海缺少煤炭和水力的地区适当发展核电,既可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又可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并能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铀资源。铀资源的开发仍主要根据核电站的建设规模进行安排。一些专家研究预测建议,200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300万kW,铀需求量600t;2010年,核电装机容量2 000万kW,达到全国装机容量的4%,铀需求量约3 150t。虽然核电对全国电力发展仍起补充作用,但核电总量将形成相当大的规模。目前,我国探明的铀资源可以保证2010年前需要的天然铀。在近10~15年内,勘查工作以控制远景铀资源量为主,相应提供一定的经济型铀储量。

(四) 地热

 
        经济发展对地热资源将提出新的要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现已探明的地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满足2000年的需要。若能提高已有地热田的勘探开发程度,则可满足2010年对地热利用的需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ll/show-5498-1.html

[ 炉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