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有色 » » 铜业知识 » 其他铜业知识 » 正文

从古铜都到生态山水铜都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集中于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财政上由国家统收统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

 

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在哪里?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的转型之路,或许会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铜陵如其名字一样,因铜而兴,因铜而名。近五十年来,铜陵同国家的许多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危机,铜陵人已经意识到严峻的现实,铜陵人该如何办?

突围:突出单一搞“铜”之围

铜陵作为我国重要的铜工业基地,粗铜产值长时间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围绕打造“生态山水铜都”,就是既重视铜资源,又不完全依赖于铜资源,在不断延长铜的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努力改变单打————搞“铜”的局面,探索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发展高效农业,大力促进经济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

上世纪90年代,铜陵市投资几十亿元兴建国家重点工程“金隆铜业公司”,生产电解铜,使铜的深加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目前,铜陵电解铜的年产量达到30多万吨,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以电解铜等为基础,铜陵精深加工目前已延伸为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电解铜————无氧铜杆————铜线————特种漆包线、电解铜————电子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系列铜管等4条产业链,同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压缩一般性小铜加工、小铜冶炼,对部分资源枯竭矿山实施了关闭。这样,铜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的采冶业通过高新技术化,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铜线为原料,生产的特种漆包线专门用于冰箱和空调压缩机上,产量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无氟压缩机的特种漆包线比例更高。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艾默生电气(苏州)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著名公司使用的均是精达的特种电磁线。去年,该公司铜的加工量已经达到6.9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3亿元,高档的无氟漆包线的利润率在30%以上。

“不再单单盯住一个‘铜’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铜陵走出了‘单一采矿冶铜’的历史。”铜陵市有关领导介绍说。在产业转型中,铜陵还形成了另外三大主导产业:化学工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工业成为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材工业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铜陵海螺是当今世界上水泥产量最大的单个企业。当前正在发展的五大接续产业是纺织服装、医药环保、能源重化工、电机以及新材料产业等。

从1996年起,铜陵市先后培育了铜都铜业、铜峰电子等5家上市公司,募得近30亿元资金,大量用来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了几十个省级名牌产品,“铜冠牌”阴极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有一些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在,随着多功能薄膜项目投产后,铜陵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容器膜生产基地,主导产品电容器膜生产能力从世界第三跃居为世界第一,具备了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实力。铜陵三佳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模具和交通测速雷达,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60%。今年,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入列国家级产业园。

提效:提高资源利用之效

“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铜陵市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能流、物流的交换和循环利用,成效较为显著。

在产业层次上,铜陵市围绕铜矿、硫铁矿和石灰石矿等矿产资源建立产业循环链。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利用生产电解铜的废弃物阳极泥回收金、银等贵重金属;用冶炼炉渣加工造船厂需要的磨料;用电解液生产硫酸铜;用铜尾矿掺入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对共生矿、伴生矿中的铁、硫加以利用等。铜陵化学集团公司以高品位硫精砂生产高品位红土;以钛白废酸的综合利用和副产硫酸亚铁生产铁系颜料;用磷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利用硫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发电等。

在企业层次上,铜陵市大力推进彼此共生和横向联合。金昌冶炼厂的废水含酸性强,治理要花钱。市政府果断决策,在这个企业附近上马一个印染厂,该厂所排污水含碱性,与金昌冶炼厂的废水和成中水,再循环利用,产生了可观效益。安钛公司年产废酸5万吨,与相邻的一家化工公司合作,将处理后的废酸用于普钙生产,实现双赢。

在区域层次上,铜陵将重点建设两大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今年7月,铜陵市正式成立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规划用地25平方公里,投资规模为250亿元,计划建设周期为10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初步选定的1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在50多亿元,园内每个企业都以上游企业的排放物为原料,循环利用,努力达到“零排放”。

为给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铜陵市还从改造机械行业入手,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全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资源节约型工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如过去的污染大户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如今利用烟气制硫酸,利用冶炼烟灰提炼出铜、铅、铋、铟等多种金属等,还改善了大气环境。

与此同时,铜陵大力推进秸秆气化、沼气应用和农村改厕工作,已建成大通、胥坝乡两个秸秆气化站,改厕率达到46%。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铜陵市坚持“注重生态、保持环境”的原则。去年10月建成投产的冬瓜山铜矿,采取“井下废石充填循环技术”,使“废石不出坑、尾砂不入库”,避免了生态破坏和耕地受损,仅此一项即节约占用土地2000多亩。

塑形:塑造生态城市之形

为不断改善城市面貌,铜陵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几年来,投资20多亿元,顺利完成了老城区改造,建成了一批广场、绿化带、风景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居民生活小区,使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4.6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森林覆盖率达32%。目前,铜陵市着重搞好植物园续建、青年生态园、天然气利用、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等新建工程,力争早日实现“一江、二洲、五河、六湖、八山”的城市景观风貌。

为此,铜陵市加大了对城市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与管理力度。对市区57台锅炉限期整改,关停小锅炉3台,并利用发电厂等企业的工业余热建设三座热水站,有效地控制了浴室小锅炉烟尘污染。目前,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33.7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3.5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1.1%。去年,对市区273家餐饮店进行了集中整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81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96家,取缔和自行停业转产91家。共取缔小锅炉30家,五金加工点26家。

一个采冶铜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的城市,就是要彰显“铜都”特色。铜陵市对春秋至西周时期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罗家村唐代大炼渣遗存、众多的出土文物等实施了保护。在大街小巷、广场公园塑立了100多座风格各异的青铜雕塑,大量开发了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的各色铜工艺品,向世人展示了青铜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全市大街小巷主要建筑正逐步融入铜色,青铜气息浓郁,铜都氛围浓厚。国内唯一的铜文化学术性刊物《青铜文化研究》编辑部设在铜陵,目前已结集出版三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去年,“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暨青铜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铜陵成功举办,来自11个省市的37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对青铜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自1992年起,铜陵连续举办了八届青铜文化博览会。“青铜三部曲”的音乐舞蹈史诗《青铜魂》1999年创作演出成功,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2004年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5周年现代戏展演,第三部《青铜神圣》目前也已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创作。

通过不懈努力,铜陵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04年,全市人均GDP达到232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54%,工业化水平为56.7%,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已跻身中西部同类城市前列。同时,单位能耗却保持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今年上半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趋好,达到二级的天数为163天,为半年总监测日的90.1%。作为一个曾经是污染较重的工矿城市,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协调上,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相互融合上,在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上,在实现城市文化与生态建设相互推动上,我们会加倍努力。”市长张庆军信心十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ys/show-139825-1.html

[ 有色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